科技赋能高铁“三墙”施工

科技作者:小编2025-11-04

在新建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的建设现场,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星湖路制梁场的“一体架设式桥面附属设施施工工法”正彰显出强大的科技实力。这项技术通过对工序进行重组以及对工艺加以革新,不仅成功破解了传统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更凭借100%的施工合格率和远超设计标准的结构强度,为高铁工程质量构筑起坚实的科技支撑。

ScreenShot_2025-11-04_155655_519.png


传统高铁桥面“三墙”(竖墙A/B、防护墙)施工长期以来面临着工序交叉繁琐、高空作业风险突出、接缝易开裂等技术瓶颈。特别是遮板与竖墙A分体安装的工艺缺陷,不仅会对桥梁的耐久性产生影响,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为攻克这一难题,中铁六局丰桥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庆余带领团队扎根星湖路制梁场,历经120余天的反复试验与优化,将竖墙A与箱梁主体进行同步浇筑,竖墙B与防护墙在存梁台座进行集中预制,从根源上消除了分体施工的接缝缺陷。“我们在模板内侧焊接不锈钢板,使得混凝土浇筑时接缝严密、毫无瑕疵,彻底解决了传统工艺的老大难问题。”李庆余介绍道。

该工法创新性地采用“二次布料+二次振捣+三次收面+一次压边”工艺,搭配30型振捣棒重点作业和声屏障预埋钢板敲击技术,大幅降低了墙面气泡率,将表面平整度偏差严格控制在2mm/㎡以内。竖墙A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达到65MPa,远超50MPa的设计标准。“过去高空绑扎钢筋误差难以把控,现场浇筑受天气影响较大。如今采用工厂化预制、精准化定位,钢筋加工误差不超过±10mm,模板有定位卡槽辅助,施工质量既稳定又可控。”扎根一线20余年的制梁场老班长李师傅深有体会地说。

如今,星湖路制梁场单跨桥面附属施工周期从传统工艺的8.5天压缩至4天,架梁通道实现“零占用”,既提高了施工效率,又降低了交叉作业风险。这项集工厂化、精准化、高效化于一体的创新工法,不仅为津潍高铁建设提速增效,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铁桥面施工质量管控方案。